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广东唯一!“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广东唯一!“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4-06-26 07:45:59 [探索] 来源:去住两难网

6月24日上午,广东工程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颁发。唯港广东有53项牵头或参与合作完成的珠澳成果获奖,其中“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大桥这也是跨海本次广东省获得的唯一一个一等奖。此外,集群家科技进奖珠海金发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参与的获国“基于分子链软硬段精准调控的可降解共聚酯制备关键技术及农膜应用”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

港珠澳大桥建设团队代表在北京领奖。广东工程

艰巨性、唯港复杂性、珠澳特殊性史无前例

全长55公里的大桥港珠澳大桥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跨海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包括海中桥隧主体工程,跨海其采用桥岛隧组合方案,集群家科技进奖22.9公里为桥梁,获国穿越伶仃西航道和铜鼓航道段约6.7公里为岛隧组合;隧道东、广东工程西两端各设置一个海中人工岛。

这个全球瞩目的“世纪工程”,从设计之初就面临复杂海域隧-岛工程建设、繁忙海域工程施工、外海严酷环境下工程耐久性、典型灾害防灾减灾与生态保护、跨境与集群工程管理等卡脖子难题。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条件极其苛刻,桥位区地质复杂、回淤量大,面临深水深槽等引起的一系列挑战;建设难度极大,海底隧道密水性要求高,重达8万吨的巨型管节要在近50米水下实现高精度对接。此外,生态环保、节能减排、120年使用寿命等高标准要求,也给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团队提出了难题。

“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特殊性史无前例。”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李斌说,团队首次创建了外海隧-岛工程建设技术与标准体系,打破了国际垄断,攻克了复杂海域隧-岛工程卡脖子难题,实现了“从零到领先”的跨越。

“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创新技术让大桥“管用120年”

港珠澳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是120年,打破了国内的“惯例”。为了这高“标准”,港珠澳大桥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制造,从工程管理到质量控制都进行了突破。

针对高温、高湿、高盐的严酷腐蚀环境,团队提出了超百年耐久性设计方法,创立了混凝土结构120年设计使用寿命保障关键技术,研发了海上大型隔减震结构全寿命控制技术,提出了适用于海洋环境条件的天然橡胶、高阻尼橡胶和摩擦摆隔震支座性能劣化规律模型。

针对深埋、大回淤特点,创立了深埋沉管隧道半刚性结构设计理论及结构体系;发明了可逆式主动止水最终接头及安装方法,实现了6000吨级最终接头在水下28米深处“毫米级”的精准对接,贯通精度达2.6毫米的世界纪录;首创了外海人工岛深插钢圆筒快速筑岛方法,研发了8锤联动振沉系统,成岛时间由3年缩短至7个月。

同时,团队创新了跨海工程在典型灾害下安全绿色支撑核心技术,突破了强风、强震、火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难题,研发施工水域中华白海豚的声学保护技术,实现“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

进一步推进数字大桥的建设和应用

随着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等政策实施,港珠澳大桥通行车流量屡创新高。截至6月10日,经港珠澳大桥出入境的港澳单牌车数量超过265.2万辆次。快速增加的车流量,也给大桥的运营维护带来新的课题。
为了用好管好大桥,解决运营世界级跨海通道的技术难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项目和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智能安全监测与应急管控”项目,在装备研发、评估维养、交通运行、应急管控、标准构建、平台搭建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相关内容已纳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和广东省数字交通“十四五”规划。

“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离不开每一位参与者的汗水浇筑,既是肯定,也是鞭策。”李斌表示,下一步,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将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总结提炼,加快标准输出,注重科研成果与大桥的运营维养业务深度融合,结合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及交通运输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规划,推进数字大桥的建设和应用,不断提升大桥的安全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为大桥服役延寿提供技术保障,为用好管好大桥和交通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为世界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和运维管理贡献“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综合)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