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靠“刷脸”防沉迷?专家建议考虑最小必要原则

  正值暑假,刷脸孩子们有了更多闲暇时间放松和娱乐,靠防考虑其中娱乐方式包括了玩网络游戏。沉迷对于自制力较差的专家最小则孩子,如何防止其沉迷,建议成为大家关注的必原热点话题。

  近年来,刷脸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体系,靠防考虑相继出台一系列保护政策。沉迷与此同时,专家最小则游戏企业探索各类防沉迷举措,建议为青少年健康用网打造防护栏,必原防沉迷工作取得不少成效。刷脸在推进过程中,靠防考虑部分人提出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在防沉迷工作上。沉迷但人脸识别技术是否适合在游戏行业全面推行?其应用边界在哪里?有哪些社会风险?能否从根本上起到防沉迷作用?相关问题仍是社会长期关注讨论的焦点。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考虑“最小必要”原则

  自2021年8月30日网游防沉迷新规发布以来,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和游戏行为做出了更严格的管控。而人脸识别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是推进防沉迷工作中的一次重要探索。不过,人脸识别技术能否在游戏行业全面铺开?其应用边界又在哪里?直到今天,相关问题仍在探讨中。

  相比指纹来说,人脸信息的获取难度更低,尤其是未成年人的人脸信息,一旦泄露,将会产生永久影响。对此,行业内对人脸识别的广泛应用依然抱着谨慎态度。

  从法律层面来看,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尹腊梅在接受南都大数据研究院采访时表示,虽然人脸识别技术在未成年人防沉迷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强制要求所有游戏产品都使用人脸识别,可能会引发隐私保护和技术滥用的问题。不建议在当前的技术背景和法律框架下推行游戏产品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至少不是强制推广。

  她指出,目前就未成年人的人脸信息数据保护问题,我国从法律法规层面提出了比一般个人信息保护更严格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和《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均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只有在具有特定目的并满足充分的必要性、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方可处理人脸信息。此外,《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还强调,人脸识别技术使用者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人脸信息的,应当取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单独同意或者书面同意。

  这意味着,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强制要求所有玩家进行人脸识别,可能会引发大量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规定的风险。此外,尹腊梅分析称,人脸数据作为生物识别信息,其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将对个人信息主体带来更加长久的影响。从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来看,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相对薄弱,未必能第一时间意识到其人脸信息的价值和潜在风险,导致他们更容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她建议,应当以更加审慎的标准评估收集未成年人人脸信息的正当性与最小必要性。

  人脸识别面临泄露风险,或增加公众负担

  在探讨人脸识别技术能否在游戏行业广泛应用时,专家提醒,不可忽视人脸识别带来的公众成本和公众风险。

  人脸识别技术的引入,可以提高未成年用户绕过网络防沉迷机制的门槛。但与此同时,人脸识别技术并非万能,“失灵”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孩子们可能会尝试使用他人账号、虚拟私人网络等手段来绕开验证系统。可见,人脸识别并不能从根本上“限”住孩子对网络游戏的依赖。

  值得关注的是,在游戏中多次反复进行人脸识别,不仅会影响成年用户的体验,还会带来隐私泄露等社会风险。2020年2月,美国面部识别应用服务公司Clearview AI就因泄露超过30亿人脸数据而引起轰动。

  北京市隆安(广州)律师事务所管委会高级合伙人吴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列举了人脸信息被泄露后的次生风险:“如果人脸信息被窃取,不法分子可能会应用到生活中一些需要人脸识别的场景,其影响是很不可控的。比如,一些银行进行身份识别时,不需要去现场,可以直接在线采集,那么银行账户开户、贷款办理等,可能会受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认为,除了接入人脸识别技术的企业需要考虑技术的使用成本问题,目前在这一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公众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其实时常被忽略。“在触发人脸识别认证的那一刻,不仅影响的是用户完整的游戏体验,用户最为敏感的人脸信息也一并被采集。”他认为,在人脸识别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企业在负担成本,实际上最大的成本来自于社会公众的隐形权利让渡。

  因此,在探讨人脸识别技术能否在游戏行业广泛应用时,需要权衡风险和收益的比例是否合适,要综合考虑其他用户体验、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

  技术之外,家庭是第一道防线

  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需要全社会共治共建。司法部、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进行解读时指出,加强学校、监护人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预防和干预,提高教师对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力,加强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指导。

  其中,家庭教育更被视为未成年人保护的“最后一公里”。有不少专家表示,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的根本在于家庭,建立和谐平等的代际关系,让孩子有一个温暖的港湾,才是保护未成年人的核心。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如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首先,家庭应陪伴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家长在此过程中应做到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其次,家长应做好对孩子的情感满足,同孩子共同放下手机与电脑,增强线下的亲子互动与情感交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再次,要以兴趣为导向,移动网络时代,电子设备无处不在,要全面禁止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游戏等电子产品是不现实的,重点在于引导孩子选择有益导向、科学导向的内容。

  此外,家庭作为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治理多元主体中的一部分,还应积极与其他主体展开协同共治。周如南表示,尤其在未成年人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成瘾迹象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防沉迷戒断训练等外部帮助,重点在于主动出击,在了解未成年人需求的基础上与其他主体携手编织更为阳光、美好的上网环境。

  防沉迷需多元治理

  未成年人成长于数字时代,他们本身就是网络“原住民”。防沉迷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任重而道远,仅仅依靠技术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引导孩子亲近自然、热爱运动、培养多样化兴趣,让孩子健康地“玩”,才能更好解开“防沉迷”难题。

  采写:南都记者 麦洁莹 唐静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