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员工”宋神友:与深中通道相伴5000个日夜

  7月3日下午三点号员工深中通道开通72小时,宋神日均车流量已超10万车次,友深占每日珠江跨江车流量的中通四分之一。作为珠江口“A”字形交通主骨架上新添的道相“一横”,它让从中山到深圳不再绕路,日夜车程从约2小时缩短至不到30分钟号员工高桥、宋神人工岛、友深海底隧道、中通水下互通,道相集多种技术于一身的日夜独特设计,让不少人为之惊讶号员工赞叹。宋神

  深中通道总工程师 宋神友:周边的友深建设条件极其复杂,我们在东岸,因为项目刚好处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下游两公里的位置,为了同时满足机场的航空限高就只能采用海底隧道的方式下穿,我们在跨越伶仃西航道采用一个大跨径悬索桥,通航净高达到了76.5米,也是全世界通航净高最高的一座桥梁。

  今年五十岁的宋神友是深中通道的总工程师,从2010年开始筹备算起,他已经与深中通道共度了14年、近5000个日夜。繁忙的珠江口涉及港口、航空、水利、环保、国防等多个行业。在最初的立项阶段,光是如何保证工程以后不影响大型船舶航运发展,他就带着团队做了19项通航论证。而当时整个项目,算上宋神友也只有16个人。

  深中通道总工程师 宋神友:我们(最终)一共做了52项专题论证,29个工程方案的比选,怎么去说服和理解让大家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是有很多煎熬。我们的认识水平可能也有限,可能我们认识这个实际上对它影响很小,但是从行业的角度,又认为这个对它影响很大。现在回过头来看,它本身是一件好事,我们后面整个建设过程非常顺利,其实也跟前期工作做得很深有因果关系的。

  1996年,宋神友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工程专业,随后进入广东省公路勘察规划设计院,从事桥梁设计工作。此后的14年里,先后主持过五座斜拉桥的设计,还负责了广东省大部分的年代久远桥梁的抢险工作。当2010年,深中通道“1号员工”、总工程师的机会找上门时,他才只有36岁。

  深中通道总工程师 宋神友:我是被通知(任职)的,当时在桥梁专业、在全省还是有一定的知名度的,只有大量接触到了这些病害桥梁,你才能够更深刻地去理解,怎么去设计一座新桥能够达到我们理论上的设计使用寿命,才能做到结构坚固耐用。

  经过5年审批立项和2年海底隧道的“桥隧之争”,深中通道开始落实项目策划时,港珠澳大桥已经建设过半,为宋神友提供了经验参考。

  深中通道总工程师 宋神友:首要的原则就是传承和创新,只要是能用到港珠澳大桥的经验,我们都是借鉴。西人工岛用的大圆筒的快速筑岛技术,港珠澳大桥用得非常成功,我们当然最初也是希望直接用港珠澳大桥的双向六车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多少个车道它主要是由未来交通量决定的。如果我们修六车道,它满足不了未来。

  海底隧道增加到八车道后,变宽了超三分之一,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容易发生弯曲变形甚至破坏,无法满足安全要求。于是,相当于两架空客A380重量的钢壳小节段就成了新选择。22个这样的小节段最终组成海底隧道的一个钢壳沉管。每个钢壳沉管内部有2255个仓格,通过向其中浇入密实的混凝土,保证在海底的承载力和防水性。但密实的混凝土必须要在90分钟内浇筑入仓,否则会因提前凝固产生脱空,导致灾难后果。

  深中通道总工程师 宋神友:这种填充的密实性应该讲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当时)我们国内基本上全产业链处于空白的状态,这种核心的科学技术,那是很难通过交流、学习、借鉴能够学到的。我们就立下的目标,通过自己的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机制,把它攻下来。我们一共有三个高校、六家央企、设计施工单位,还有两个国家级平台,既竞争又共享做了四年的实验(完成)这种高流动性原材料的研发,首次在工程上应用的智能浇铸机器人。

  按照传统的制造工艺,制造一个这样的沉管,大约需要七八个月,但借助智能化系统和设备,宋神友成功把时间缩短到1个月生产1节,且填充合格率接近99.95%。海底隧道由32个这样的沉管拼接而成,每个重约八万吨。通过招标,建设团队研制了世界首艘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能够稳稳地将管节浮运到指定海域。不但占用主航道的时间从14小时缩短到4小时,更以一个月安装两节的速度完成了拼接。

  深中通道总工程师 宋神友:既要快,又要高功效,又要高品质,“既要又要”。因为桥梁的工期基本上五年半到六年,核心怎么保证海底隧道能够在六年左右时间把它建成,我觉得就是一个是总策划,这个项目一共要去攻关有哪些难题,每一个难题由哪一个队伍来做最合适。

  相伴深中通道五千个日夜,宋神友从36岁迈入了天命之年。看到桌面上的女儿照片,从小学生变成大学生,他会感慨时间就这样过得飞快。皱纹爬上眼角,但面对是否“变老了”的提问,他却表现得很平静,没有波澜。他说,这是自然规律。

  正如这些年背负总工程师的头衔,他也很少抱怨有压力。因为他相信建桥是门靠实践就能解决问题的科学。

  深中通道总工程师 宋神友:我可能从学校出来一直搞技术,情商方面“后知后觉”一点。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好处就是面对一些压力很大、或者说感觉很焦虑的事情就没有那么难受。这种大的工程,我觉得总的来说个人是渺小的,还是整个团队、一万多名建设者共同攻坚克难才能有今天。

百科
上一篇:山西清徐一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有人员被困 救援正在进行
下一篇:阿坎吉:英格兰没有我们创造的机会多,我需要承担球队失利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