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湾韵|悦读(2023年12月29日)

发表于 2024-06-29 05:41:56 来源:去住两难网

tqb-20231229-011 (1).jpg

一次心理洞察试验

——读《欢迎来到人间》

□胡胜盼

tqb1229011_001_01_b.jpg

《欢迎来到人间》是湾韵毕飞宇继《推拿》之后最新长篇力作。历经15年淬炼,悦读作家呈现了一部描摹当代人生命与精神世界暗流的年月挑战之作,是湾韵一次透彻有力的心理洞察试验,“写出了自己真正想写的悦读故事”。

 

小说围绕外科医生傅睿展开情节,年月第一医院的湾韵泌尿外科连续出现了六例死亡病例,全部来自肾移植病人并发症感染。悦读主刀外科医生傅睿在遭遇第七例病人田菲的年月死亡后,陷入了现实和精神的湾韵双重危机。毕飞宇的悦读“刀锋”对准肾移植科“一把刀”傅睿,对医患关系、年月夫妻关系、湾韵原生家庭、悦读科室关系等多角度描摹,年月全方位洞察一个看似完美无瑕的顶尖医生的内心痛楚。在潜心创作的15年中,作者花费大量时间在医院实地学习,充实小说中的医疗细节。所以,小说写得很严谨,也很煎熬。“这部小说是我的噩梦。在没有完成之前,我无数次想要放弃,起码有10次以上。但是每一次都摆脱不了,我还是要写完它。”毕飞宇以“噩梦”解释新作,可知作者对自己的精神是做过深度“解剖”的。

 

毕飞宇在《小说课》中曾感慨道:“一个人永远活在别人的认可之下,是莫大的悲哀。”《欢迎来到人间》中的傅睿也是他倾注心力的关键角色。他人眼中,傅睿年轻有为、家庭美满;而独自面对自己时,他却只是在无休无止地扮演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医生。他有涵养、有文化、有品位,似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完美表象的背后,面对世人的疾苦、现实的荒谬,傅睿作为医院骨干医生的压力渐渐凸显出来。他想要拯救他人,但问题是他无法拯救所有患者,也无法拯救自己。《欢迎来到人间》如同一场深情的预言,通过塑造一名堂吉诃德式的白衣骑士告诫世人:内耗、疲惫渐成常态的世界,请关心我们的精神疼痛。

 

新书是毕飞宇与每一个被迫完美的成年人的一次手心相抵的灵魂对话。作为一部聚焦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小说,精神无形,难以言说,写作难度极大。小说本身也有点像傅睿的精神困扰一样来无影去无踪,没有明确的主题,所有人都不是主题,作者也并不想借一个故事说明某种问题。不过,作品依然保持着典型的“毕飞宇式”小说叙事节奏,叙述夹杂议论,大量口语、自问自答、语气词频繁出现,议论时雄辩、幽默,延续了作者清晰冷峻、细致入微的风格。小说事实上并不是在讲述一类职业或一种人生,而是一种处境。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意识流手法,述说天使傅睿怀揣着理想主义,却最终被现实打得落花流水的残酷命运。小说带有明显的“身体叙事”色彩。通过“痒”、蚊子等身体异质感受来透视傅睿烦乱的内心世界,具有鲜明的隐喻性。

 

毕飞宇说:“《欢迎来到人间》的主人公傅睿跟现在许多年轻人一样,童年和少年基本是在搏杀状态中度过的。还没来得及睁开眼睛,就已经感受到了巨大压力。我不能无视他们,我决定在他们密不透风的世界里打开一个窗口。”书中有一个着墨很少的小细节,傅睿小学时的一场普通考试中,因为一个顿号误写为一个逗号,让小傅睿坐立不安,心神不宁,校门口遇到老师不安到出冷汗。一个逗号扣掉的0.5分可能会让他第一难保,妈妈会伤心,老师会失望,同学会嘲笑。他是完美的,他也极力做到完美、更完美,但他也逐渐模糊,以致变得冷面无情。有一次,傅睿的母亲在厨房剁鸡时左手划破了,鲜血淋漓。她尖叫着冲出来,读初中的傅睿正在做作业,他只是抬了一下头,毫无表情。面对妈妈的伤心质问,他冰冷地回答:“我又不是医生,你问我也不管用啊。”这何尝不是生活中常见的中国母亲,她处处着意,要培养出完美的孩子,而孩子却报之以淡薄和冷漠。小说里每一处都是日常的生活细节,组合在一起,却既有现实感又富超越性。

 

“生命兀自汹涌,欢迎来到人间。致每一个被迫完美的成年人。”这是《欢迎来到人间》书封上的一句话。傅睿是一个全新的文学形象,“他生活在别人的认可之下,逐渐走向精神的决堤”。这是一个文学的故事,而文学没有答案。

书写乡村女性的生命芬芳

——品读长篇小说《芬芳》

□孙功俊

tqb1229011_003_01_b.jpg

对一位作家而言,最好的文学离不开自己的“精神原乡”,例如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路遥的黄土高原。知名作家周瑄璞也不例外,她的作品几乎没有离开过颍河流域。从《多湾》《像土地一样寂静:回大周记》,到最新出版的《芬芳》,始终书写中原大地颍河两岸独具特色的生活风情。

 

《芬芳》是一部以乡村女性为主角,以贫困与成长为背景,描绘她们沉浮跌宕与命运波折的长篇小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普通人在艰难岁月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体现出周瑄璞对故乡那片土地和笔下人物的挚爱。

 

小说聚焦一对在贫困中成长的兄妹,以女性视角展现出真实的乡村生活。杨烈芳是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自母亲白氏离世后,年少的杨烈芳支撑着整个家庭,她种地、编筐、还债。在20世纪80年代,贫穷是前杨村大多数人的生活主调。但从来听不到杨烈芳的唉声叹气,看不到她的愁苦无望,自始至终有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除了过年过节,她没吃过肉,菜也很少吃,更没吃过什么营养品啊零食的,她只吃从土里新长出来的东西,她身体强壮结实,有使不完的力气。”她最后发展成为让人羡慕的女老板。杨烈芳像其经营的那些玉器一样,经受命运的磨炼和锻造,最终玉汝于成。作者用质朴的文字书写乡村女子杨烈芳的成长和拼搏,用双手和智慧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不仅杨烈芳如此,前杨村的众多女性大多是如此。杨烈芳的婶子春棉照顾瘫痪的丈夫,撑起一个贫穷的家;堂姐杨素芬月子里被骗,带着女儿小秋住回娘家,在屈辱与贫穷中养大女儿……周瑄璞延续一直以来的风格,将一群乡村女性的成长、奋斗和挣扎刻画得入木三分。从她们的发芽、开花到收获,每个阶段都充满了泥土般的芬芳。她们爱而不得、失而不舍,坚韧地活着,如贫瘠土地上的花朵,虽历经风吹日晒,却仍吐露芬芳。

 

前杨村的女性如此,前杨村的男性也毫不逊色。杨引章历经周折实现梦想上了大学,“二混子”杨引运也最终醒悟,到西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杨引庆原是一名民办教师,因被顶替回家,怀着一肚子冤屈去北京“告状”。在北京看到了一种与前杨村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用青春和热血便能拥抱的未来,那才是他向往的。除了杨引庆,还有很多人离开前杨村,将希望投放到外面的世界。“去新疆、去西安、到深圳,寻找更美好的生活。”最后,当所有人都想着叶落归根时,杨烈芳兄妹也人到中年,前杨村早已物事人非。生活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翻天覆地地变化着,也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了时代的痕迹,这正是小说的动人之处。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方言词汇,不仅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更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方言里蕴含着鲜活生动的生活气息,使乡村生活更加栩栩如生。这种对乡村生活的深入描绘,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厚感情,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在大自然中与孩子一起飞翔

——读《小先生》有感

□王阿丽

tqb1229011_005_01_b.jpg

《小先生》书名亲切,封面是草地上一朵朵若隐若现的小白花,淡雅悦目,为整本书奠定了基调。这本书包含了83篇散文,记录了庞余亮老师在里下河地区度过的15年乡村教学时光,为读者展示了一系列有趣的乡村学校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各色植物、动物从庞老师的笔下“跃”出,“跃”到孩子们的身旁,形成一幅幅爱与美的乐章。读者刚刚还沉醉于孩子害羞时两只招风耳像红蘑菇的想象,很快就被迎面走来的一群脸色似草莓般的女孩子所吸引,还有那个说话不多、喜欢咬铅笔头的男孩,他的笑容让人过目不忘……庞余亮自言:“‘小先生’与同学们一起,继续同行,开始了‘第二次成长时代’。”

 

在文学领域,书写人间真情的作品很多,如《小先生》般以白描而淡泊的笔法刻画人物和表达情感的却不多见。阅读《小先生》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是文章篇幅不长、文字质朴,像电影长镜头一样,散发着青草味,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质朴的审美质地将偏僻的校园映衬得生机盎然,流淌着诗意。所见所闻不掩不藏,一帧帧天真的校园童真童趣图在淡淡的墨痕间渐次隐去。此外,《小先生》还记录了社会发展进程中让人叹息和无奈的一面,其事寻常所见,其情感人肺腑,读来让人心尖上一疼,但是又有一股温情的暖意包裹着,记录爱与美交织的乡村教育往事。

 

书名“小先生”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感,一句“先生”颇具仪式感、严肃感,一个“小”字似乎又有点诙谐感。原来,18岁的庞余亮初任乡村教师时年龄小、个子小、体重轻,学生惯常称老师为“先生”,称呼他的时候却特别加上一个“小”字。基调一下子就有了,距离感也拉近了。

 

在语言表达上,《小先生》的故事叙述、人物描写都很简洁,寥寥几笔,各色人物性格便跃然纸上、余韵悠长。作者的语言极具地方特色,不着痕迹地引用了大量当地口语,比如将乡亲间的吃席说成“碰头”,将收获季节和热闹的乡村庙会说成“大忙”,把学生分成“吃字的”和“不吃字的”等。作者完全沉浸在乡村教学的世界里,他用动物来描绘孩子们的顽皮和好动行为。在课堂上,一个不太爱抬头看黑板的孩子,像惊魂未定的兔子,竖着耳朵听课;那个走路像山羊蹦跳的男生,竟然“吃”掉了他的布鞋,“让布鞋长了双眼睛”;在考试时表现得如蚕儿吐丝般的学生;在歌咏比赛中,孩子们的纯真童音如灰椋鸟般飞向远方;看翟先生写字时,围在一起像一群蜜蜂一样的学生们……这些孩子的形象活灵活现,读者仿佛听到了他们成长的足音,他们伴着大地年轻的心跳正自由飞翔。

纸上滋味 暖食消寒

□申功晶

年少时,读《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接管草料场,去市井沽酒那一章节,“(林冲)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下得紧”,来到店里,店小二“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端上桌给林冲接风。后因大雪压塌住处,只能暂宿破旧山神庙,衣服湿透,“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自此,在小小的我印象中,烧酒佐牛肉是最应冬景的暖食。

 

年岁略长,读至《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玻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方知,较之草根之流林教头所食牛肉,钟鸣鼎食之家的贾府公子、小姐吃的是更为考究的仙兽鹿肉,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鹿肉味甘,温,无毒。补虚赢,益气力,强五脏,养血生容。”可见其滋补功效。袁枚在《随园食单》评价:“鹿肉不可轻得,得而制之,其嫩鲜在獐肉之上。烧食可,煨食亦可。”足见其弥足珍贵。贾宝玉和史湘云等姐妹在芦雪庵围着火炉,一边吟诗赏梅,一边现烤现吃,似乎隔纸都能看到富家子弟大啖鹿肉、活色生香的场景。

 

除了食鹿肉御寒外,贵族还吃什么冬日美食?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写道:“北方竹子少,冬笋是外来的,相当贵重。”且冬笋配荤素皆可。“在北平馆子里叫一盘‘炒二冬’(冬笋、冬菇)就算是好菜。东兴楼的‘虾子烧冬笋’,春华楼的‘火腿煨冬笋’,都是名菜。”在二月河的《雍正皇帝》中,朝廷供应当值军机大臣的饭菜按规定是四菜一汤,一份黄豆胡萝卜猪肚烧三样,一份冬笋爆里脊,一份拌青芹,一份青椒炒羊肝,中间一盆豆腐面筋粉汤,其中的冬笋爆里脊看似寻常,实则冬笋远比里脊金贵。在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中,乾隆被红花会关押在杭州六和塔,到了开饭时间,“只见桌上放着一碗燕窝红白鸭子炖豆腐、一碗葱椒羊肉、一碗冬笋大炒鸡炖面筋、一碗鸡丝肉丝奶油烂白菜,还有一盆猪油酥火烧,都是他平日喜爱的菜色,此外还有十几碟点心小菜,一见之下,心中大喜”。冬笋大炒鸡炖面筋是乾隆喜爱的菜色,倒并非作者胡乱杜撰。据记载,乾隆南巡时,有人推荐了一名地方小厨张东官,做了一道拿手菜“冬笋炒鸡”进献给乾隆,吃得乾隆心花怒放,特地赏了张东官一两重银锞二个。

 

说起冬令暖食,少不了一锅鲜香四溢的火锅。南宋美食家林洪游玩武夷山,偶得一兔,他草草料理了一下,“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汤、摆熟、啖之,及随宜各以汁供”,做成一锅“兔肉火锅”,并将此做法记录在《山家清供》中,这大概是今日火锅的雏形。清朝的曹庭栋讲究养生之道,他在《老老恒言》中记录“冬用暖锅,杂置食物为最便,世俗恒有之。但中间必分四五格,使诸物各得其味。或锡制碗,以铜架架起,下设小碟,盛烧酒,燃火暖之”,已然颇具现代火锅的样子。

 

元代谢宗可有诗《雪煎茶》:“夜扫寒英煮绿尘”,即雪水煎绿茶,茶圣陆羽也将雪水列入天下名水二十品中。雪水煎茶,一则取其甘甜,二为取其清冷。《长物志》记载:“雪为五谷之精,取以煎茶最为幽况”,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淳无比,赏赞不绝”,须知,妙玉泡茶之水用的是她“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因“(雪)新者有土气”,隔了年的雪水,清冷之气犹存,实为烹茶上佳好水。

 

周作人在《喝茶》一文中谈及“喝茶时所吃的东西应当是清淡的茶食”,窃以为,佐茶小食亦应符合时令,譬如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中提到“天寒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们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的炒米;《儒林外史》第二回“厨下捧出汤点来,一大盘实心馒头,一盘油煎的杠子火烧”,火烧亦乃凛冽寒冬佐茶垫饥的一味点心。

这些暖胃的纸上滋味,读着让人心也不由得暖和起来。

光影旁白(组诗)

□林小兵

昨夜氤氲的浓雾逐渐消散

赶早的人们步履匆匆

朝着星月隐退的方向

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托出了春天的影子

大红灯笼高高地挂了起来

年的味道弥漫着大街小巷

磨刀门水道外的几艘轮船

徜徉在雄伟的洪鹤大桥旁

海面上波光粼粼

回应这片热土迫切的召唤

去往西区的班车并未减速

一趟趟既定的行程

穿越了时空岁月

演绎着卫士的忠诚和信仰

 

第一场冬雨

暑气消褪掉最后的张狂

秋风吹得瘦骨嶙峋

单衣还在阳台上飘荡

浑浊的天空忽明忽暗

初冬的探子已经上路

冷风拍打着孤寂的窗户

飘忽的雨丝正得意忘形

大地悬浮起飘渺的希望

水流荡涤着昨日的忧伤

那些逐渐破败的枝丫

交错着季节的理想

此刻

时间扼住了记忆的阀门

汗水洗刷着过往的荣光

足迹继续向远垠蔓延

把窗帘果断拉上

关于这夏天的全部记忆

就这样在冬雨中簌簌流淌

 

秋声

北回归线以南

太阳直射的影子

日渐倾斜

雨季刚刚过去

天空澄碧如洗

第一片紫薇树叶坠地的声音

随深夜的凉风悄然而至

周遭的热情瞬间冷却

那些盛夏里挥洒过的汗滴

以肉眼可见的速度

凝结成凛冽的晶体

塞进了记忆的深处

行人匆匆的脚步

并不会因四季幻变而暂停

丰收的信息

已在不远的将来

等待着勇者无畏的冲刺

 

信仰

这四处飘荡的栀子花香

若是盛夏里残留的气息

那这飘飞且沸腾的汗水

一定是青春不屈的印记

我奔跑在空旷的荒野

独自听着风声吟啸

无数循环往复的脚步

踏过了万水千山

我急急疾驰的目光

穿越迷雾

穿越黑暗

穿越所有不堪的记忆

只为能够抵达

那怡人的黎明时分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随机为您推荐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湾韵|悦读(2023年12月29日),去住两难网   sitema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