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区斗门镇南门小学:以戏育人,培育新时代好少年

立德树人是斗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区斗学校的立身之本。在新时代,门镇乡村小学应该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南门年培育新时代好少年?斗门区斗门镇南门小学(以下简称南门小学)用近8年的小学戏育实践给出了它的答案——以戏立德,以戏育人。人培

南门小学创办于1908年,育新是时代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近些年,好少学校以“弘扬传统文化,斗门打造书礼校园”为办学理念,区斗构建了“以戏立德,门镇以戏育人”的南门年教育体系,通过开展粤剧进校园、小学戏育开设粤剧校本课程、人培学习粤剧表演艺术等,将粤剧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和日常活动,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今年7月,南门小学获评“珠海市文明校园”。

南门小学校园。

戏中自有真善美

下午放学铃一响,南门小学粤剧班的孩子们却不急着回家,而是来到了学校的粤剧排练室,在老师的指导下排练粤剧折子戏《韩信拜将》。虽然已经排练过许多次,也在校外表演过这个剧目,但是孩子们没有一丝懈怠,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戏唱好,把动作做到位。南门小学校长王伟强说,孩子们之所以如此认真刻苦,和戏曲本身的特点息息相关。

王伟强认为,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及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也是体现中华民族美学精神的独特艺术形式。戏曲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表演难度大,因此学习戏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长期、刻苦、反复的练习。通过学习戏曲表演,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学生也会变得更加刻苦耐劳。另外,戏曲的内容多为寓意丰富的中国古代历史典故,蕴含着向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观,学习戏曲能够使学生变得知书识礼,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素质修养。

因此,南门小学结合斗门区“中国曲艺之乡”的地域文化优势,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向善、向美、向真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粤剧练习。受访单位供图

校园处处都有戏

自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以来,南门小学一直将粤剧作为学校艺术的抓手,以粤剧立特色、以粤剧创品牌。现如今,走进南门小学,你会发现校园里处处都有戏,既有古色古香的粤剧宣传屏风,也有内容丰富的粤剧特色教学宣传栏和粤剧展示室等,校园内粤剧文化氛围十分浓郁。

不仅如此,该校还全力开展基于文化传承的“粤剧进校园”实践研究,以粤剧阵地化、素质外显化、教材校本化为解决方案,探索“粤剧进校园”的主要实施策略。通过设计粤剧教学活动、编写粤剧教材、组织学生学习粤剧知识及粤剧表演、为学生提供粤剧表演的舞台等,培养学生对粤剧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粤剧的热爱,提升学生的粤剧表演水平。

南门小学的小演员正在表演粤剧。受访单位供图

与此同时,学校还定期邀请全国“梅花奖”获得者、红线女的关门弟子赖琼霞及“白玉兰奖”获得者吴思明等名家来校为学生讲学授课。通过曲艺专家进校园言传身教,让全校学生感受粤剧的魅力。

近些年,该校编排了《荔枝颂》《沙家浜》《赞歌》《韩信拜将》等粤剧节目,取得了累累硕果。2015年,南门小学被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确定为“粤剧传承基地”;2017年,南门小学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018年,南门小学获邀到北京国家大剧院参加蒲公英优秀节目专场汇演,以粤曲《荔枝颂》获得金奖……更可喜的是,“粤剧进校园”也让学生的人生多了一种可能性。2021年,该校粤剧班学生赵灵儿考取了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

在王伟强看来,粤剧对南门小学培养新时代好少年的好处不言而喻,因此,他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坚定地完善“以戏立德,以戏育人”的教育体系,以粤剧传承和国学传承为特色品牌项目,促进学校的品牌建设与教育发展,让粤剧传承普及全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