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国家级非遗项目,斗门老人拍摄制作“装泥鱼习俗”视频

“装泥鱼习俗”不仅是宣传习俗乾务群众的智慧结晶,更是遗项斗门区第二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目斗门老除了设立传承基地、人拍每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摄制视频装泥鱼活动,越来越多的作装村民也自发参与到非遗保护中,74岁的泥鱼马山村民张顺朋就是其中之一。

“装泥鱼习俗”起源于斗门区乾务镇。宣传习俗300多年前,遗项当地人就形成了利用笼子来装泥鱼的目斗门老技艺。尽管岁月更迭,人拍但该项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摄制视频作为土生土长的作装马山人,张顺朋9岁时就掌握了编鱼笼、泥鱼装泥鱼的宣传习俗手艺。

2005年退休后,张顺朋学习用手机拍摄制作视频,不断记录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今年年初他开始在斗门遍寻泥鱼的身影,拍摄制作装泥鱼视频。“先去现场踩点,看潮水,确定有潮水才可以。”张顺朋介绍说。

作为一项独特的捕鱼技艺,2011年,“装泥鱼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顺朋希望他拍摄制作的装泥鱼视频,能够原汁原味地再现当年捕鱼场景,“通过一些模仿的镜头,把装泥鱼的情景放出来,让大家看看。”

经过精心拍摄剪辑,一条近15分钟的装泥鱼视频正式面世。视频不仅介绍了“装泥鱼习俗”的由来,还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据了解,近年来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经对“装泥鱼习俗”的整套工序进行视频和文字整理,还在乾务镇民俗文化展览馆展出相关工具,每年举办织鱼笼比赛、现场装泥鱼等活动,让这一习俗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人关注非遗文化传承,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和措施的增强,泥鱼的生长环境也在逐渐恢复。张顺朋已经不再担心这项技艺会消失,因为他在拍摄视频时就发现:在斗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泥鱼的身影。“泥鱼越来越多,装泥鱼就自然不会消失,就会有‘装泥鱼习俗’的传承。”张顺朋对此信心满满。

焦点
上一篇:中国足协杯16强抽签:深圳新鹏城将对阵上海申花
下一篇:岁月中的法甲(三十五):昂贵的球员